马姓的来源及姓马的名人



一、来源有三

1、出自嬴姓,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,其始祖为赵奢。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,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。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,帝舜赐他姓嬴。伯益之子大廉,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,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,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,被封在赵城(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),称为赵氏。后建立赵国。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,以善于用兵著称。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,称为马服君,死后便葬于封邑,其子孙最初以"马服"两字为其姓氏,后省去"服"字,遂有马氏。世居邯郸。史称马姓正宗。

2、出自他姓改马姓。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,本姓马矢,至马宫以仕学显,改姓马。

3、出自他族改姓。西域人马庆祥,人居临洮狄道(今甘肃省境内),遂以马为氏。蒙古人月乃和,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,遂改姓马氏,取名祖常。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。金元以后,为回族大姓。

二、迁徙分布

赵奢之子牧,亦为赵将,居住在邯郸。公元前100年,秦国灭赵国,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。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东北)。从此,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。

两汉至南北朝时期,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,还分布于今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湖北、四川、甘肃、江苏、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。

唐朝末年,王潮、王审之入闽,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,在福建安家落户。许州人马殷,少为木工,应募从军,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,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。896年,刘建峰北部下所杀,马殷被推为主,被唐任为潭州刺史,后进武安军节度使,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,建立楚国,历时45年。马服君十三传后裔驷随西汉的汉高祖刘邦(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)入关,驷入关后由回族归属汉族。驷的马氏一族先定居于咸阳,其嗣后迁居开封汴梁,一族宗支浙江临安府。

三、历史名人

马头娘

亦称"马明王"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蚕神,相传为马首人身的少女(荀子《蚕赋》:"身妇女好而头马首。"),故乐。居《通俗编》引《原化传拾遗》记载,古代高辛氏时,蜀中有蚕妇女父为邻人劫走,只留乘马。其母誓言:有将父找回者,即此妇女许配。马闻言迅即奔驰而去,旋父乘马而归。从此马嘶鸣不肯饮食。父如其故,怒而杀之,晒皮于庭中。蚕妇女由此经过,为马皮卷上桑树,化而为蚕,遂春为蚕神。

马融

  (79-166)农汉经学家、文学家。字季长,右扶风茂陵(陕西兴平东北)人。曾任校书郎、议郎、南郡太守等职。从 挚恂学。遍注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三礼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,使古文学达到成熟的境地。生徒常有千余人,邶玄、卢植都邮其门。他除注群经外,兼注《老子》、《淮南子》。又常坐高堂,施绛纱帐,前授先徒,后列妇女乐,对魏晋清谈家的破弃礼教有一定影响。著作已佚,清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、黄奭《汉学堂丛书》都有辑录。另有赋、公布等二十一篇。有集已佚,明人辑有《马季长集》。

马臻

东汉人,顺帝时,任会稽太守。永和五年(公元140),在会稽、山阴两县(今浙江绍兴)境内创建周围三百余里的灌溉、蓄洪水库,即镜湖(后又名鉴湖、长湖),灌溉农田联九千多烦。湖高田丈余,小少泄湖灌田,水多泄田归海,民受其利。

马腾

  (?-212)东汉右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东北)人字寿成。初为凉州刺史耿鄙军司马,曾镇压氏羌起义。中平四年(公元187年)起兵,与韩遂联合,推汉阳人王国为主。后废王国,与韩遂割据凉州。曹操征其入朝,任为卫尉。以其子马超举兵反对曹操,被杀。

马超

  (176-222)三国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东北)人,字孟起。东汉末随父腾起兵,后领聘部属。建安十六年(公元211年),攻曹操,在潼关为操所败,还据凉州。后为杨阜等所逐,因率兵依附张鲁,继归刘备。蜀汉建立,任骠骑将军。

马祖

(709-788)唐禅宗僧人。名道一,后世亦称马祖道一。汉州什邡(今属四川)人。幼年出家,后师事怀让,曾在佛迹岭(在今福建建阳)、龚公山(在今江西南康)等处传授禅法,主张"自心是佛"、"凡所见色,即是见心"的道理。从学者甚众,后形成派系,称"洪州宗"。

马燧

  (726-795)唐大将。字洵美,汝州郏城(今河南郏县)人。少攻兵书战策,多谋略。天宝十四载(公元755年),安禄山初叛时,曾劝范阳留守贾循反正,事泄流亡。代宗初年,从县尉渐迁为郑、怀、陇、商等州剌史。大历十一年(776年),以河阳三城使与诸镇讨汴州叛将李灵曜,战功冠于诸镇,迁河东节度使,建中初年,与诸军讨魏博田悦,屡立战功,旋因李怀光兵败,诸军均退,他也回太原。贞元元年(785年),与浑瑊等讨李怀光,平定河中。当时与李晟、浑瑊号为三大将。三年,为绥、银、麟、胜招讨使,轻信吐蕃将尚结赞诸和之言,致唐使险被吐蕃诱擒,他因此罢镇,任司徒兼侍中。

马殷

  (852-930)五代楚建立者。公元907-930年在位。字霸图,许州鄢陵(今属河南)人。少为木工,应募从军,后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。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治(今湖南长沙)。唐乾宁三年(公元896年),建峰为部下所杀,他被推为主,唐任为潭州剌史。光化元年(898年),进武安军节度使。领有潭稀诸州。后梁开平元年(907年),封楚王。次年,后唐封为楚国王。他尊礼中原王朝,在境内发展商业,收取商税,有殷实之称。

马丹阳

(1123一1183)金道士。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。原名从义,字宜甫,更名钰,字宫宝,号丹阳子,山东宁海(治今烟台)人。擅针灸疗法。大定七年(116年)与妻孙不二同拜王重阳为师。后开全真遇仙派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年)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其人,世称丹阳真人。著有《神光璨》、《洞玄金玉集》等。

马远

  南宋画家。字遥父、号钦山,祖籍河中(治今山西永济西)、生长钱塘(今浙江杭州)。曾祖贲、祖兴祖、父世荣、伯父公显、兄逵,均为画院画家,他继承家学。历任光宗、宁宗朝画院待诏。擅画山水取法李唐,能出新意,下笔遒劲严整,设有清润。山石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,方硬有棱角;树叶有夹笔,树干用焦墨,多横斜曲折之态;楼阁大都动用界尺,而加衬染。多作"一角"、"半边"之景,构团别具一格,有"马一角"之称。又工画水兼精人物、花鸟。与夏圭并称"马夏",加李唐、刘松年、合称"南宋四家"。存世作品有《踏歌》、《山径春行》等图。子麟,宁宗时画院祗候,亦擅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。

马致远

  (约1251-1321以后)元戏曲作家、散曲家。号东篱,一说字千里,大都(今北京)人。曾任江浙行省官吏。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,现存《汉宫秋》、《荐福碑》、《岳阳楼》、《任风子》、《陈抟高卧》、《青衫泪》以及同别人合写的《黄梁梦》七种。《汉宫秋》较著名。另《误入桃源》仅存一曲。一说南戏《牧羊记》也是他所作。剧作文词豪放有力,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,但也带有逃避现实、向往仙道的思想倾向。散曲有辑本《东篱乐府》。

马琬

元末明初画家。字文壁,号鲁钝生、灌园人、秦淮(在今江苏南京)人,居松江(今属上)。少时就学于扬维桢。明洪武初官抚州知府。擅画山水,远法董源、巨然和米芾,近师黄公望,笔墨清润而较密茂。兼工书法,能诗。存世作品有《春山清霁》、《暮云诗意》等图。

马中锡

  (1446-1512)明故城(今属河北)人。字天禄号东田。成化进士,官至右都御史。曾统兵镇压刘六、刘七起义,以诱降失败,为朝廷论罪,下狱死。能诗文,有《东田集》。小说《中山狼传》一说为他所作(一说为唐姚合或宋谢良作,中锡只是修改)。

马士英

  (约1591-1646)明末贵州贵阳人,字瑶草。万历进土。崇祯末任凤阳总督。明亡后,他利用江北四总兵实力,拥立福王于南京。任东阁大学士,进太保,专国政,起用闲党阮大铖,打击东林党人,排斥史可法等。南京陷落后,南走浙江,往鲁王不许,入方国安军,后兵败降清。又与隆武帝暗通消息,事露,在福建延平被杀。一说入太湖吴易军中,为清军俘杀。

马进忠

(?-1659)明末农民起义将领。字葵宇,陕西延安人。崇祯初起义,别号混十万。由陕西转于豫、楚边境。崇祯十一年(1638年)攻陕州,战败;走信阳、光山。十四年为左良玉所败,降明。弘光元年(1645年)左良玉子梦庚以全军降清.他不从,仍归南明,在湖南屡破清军。后与张献忠旧部联合抗清,从李定国收复桂林、长沙、岳州等地,并反对孙可望的叛乱。受封为汉阳王。水历十二年(1658年)驻防贵阳。次年清军入黔,他战败退往云南,未几病死。

马骕

  (1621-1673)清初史学家。家宛斯,又字聪御,山东邹平人。顺治进士。作协商会议囊空如洗推官,改灵壁垒森严知县。生平殚研经史,尤臻力于先秦史,有"马三代"之称。先后编次史料,著成《绎史》、《左传事纬》。

马注

  (1640-1711)清初伊斯兰教学者。字文炳,号仲修,云南金齿(今属保山)人。回族。自称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。幼年孤苦,20岁始潜攻儒学与佛书。30岁开始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及伊斯兰教经典,曾赴各地访师求友,对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。48岁重返云南,讲授"心性之学"。著译有《清真指南》,《经权集》、《樗樵录》等。

马三峰

清代曲艺艺人。西河大鼓创始人。高阳(今属河北)人。生活年代在道光至光绪年间。曾在木板大鼓、弦子书唱腔基础上,吸收戏曲、民歌的唱调,并用铁板和大三弦伴奏,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唱腔。名望甚高,时有"南有何老凤,北有马三峰"之说。

马玉昆

  (1838-1908)清末我军将领。字景山,安徽蒙城人。初在原籍力、团练。1865年(同治四年)随宋庆镇压捻军。后赴西北镇压回民起义。1874年随左宗棠抗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。1894年(光绪二十年)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,驻防旅顺。甲午战争爆发.统毅军赴朝鲜对日军作战。1899年晋浙江提督。次年调直隶。八国联军入侵时,率所部在津郊、北仓等地抵抗。旋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。后加太子少保衔。

马相伯

  (1840-1939)中国教育家。江苏丹徒人,原名建常,又名良。自幼信奉天主教。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。曾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、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,参与洋务活动。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。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,任校长。1913年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。九一八事变后,坚决主张团结抗日,被尊为爱国老人。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。193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。后在越南谅山病逝。著述收入《马相伯先生文集》。

马建忠

(1845-1900)清末学者。字眉叔.江苏丹徒儿早年研究西学,1876年留学法国并任清使馆翻译,回国点入李鸿章县办洋务.曾去印度、朝鲜处理外交事务。著《富民说》,用重商主义观点解释经济发展。主张废除厘金,实行保护关税,振兴工商业。著有《适可斋纪育纪行》O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、拉丁文。所著《马氏文通》从经、史、子、集中选出例句,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,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。

马元章

  (1853-1920)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门宦第七代教主。字光烈,回族,祖籍甘肃武都,生于云南河西(今通海)。187O年(清同治九年)与父马世麟参加杜文秀领导的反清起义,失败后,潜往甘肃进行振兴哲赫林耶的活动。强调用汉语宣教.反对盲目遵行殉教精神,提倡回汉团结和教内团结重视发展教育和经济。遂使曾遭清廷打击几趋衰落的哲赫林耶得以恢复。通汉文、阿拉伯文并兼长书法。殁于陕甘大地震中,葬张家川宣化岗。著有《省己格言》、《鉴古训》、《道统论》等。

马万福

  (1859-1937或1853-1934)中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派创始人。字子西,甘肃河州果园村(今属东乡族自治县)人。东乡族。22岁收徒讲学。曾朝觐麦加。归国后传教于临夏一带,主张"遵经革俗"、"凭经立教",要求坚决按《古兰经》和圣训力、事,为弟子及受其影响的阿匐所赞同,逐渐形成教派。后因遭到当地门宦忌恨,出走青海等地。后得宁海镇守使马麒等支持,其主张始在甘肃、宁夏、青海等地广泛传播。